四川廣元朝天區蠶桑產業發展見聞
2013-8-20
2013年,朝天區被列為全省40個蠶桑絲綢產業發展基地和優質繭加工縣區,成為四川廣元市唯一躋身此行列的縣區。
蠶桑產業是朝天的傳統優勢產業,也是該區大力發展的五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。近年來,該區加大園區建設步伐,創新利益聯結機制,不斷拉伸產業鏈條,基本形成“桑、蠶、繭、絲”產加銷一條龍,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,有效促進了山區群眾增收致富。
精品園區,示范引領促發展
8月初記者在該區文安鄉現代農業(蠶桑)園區看到:獨具川北民居風格的蠶房掩映在綠樹之間;橫成行、豎成列的桑園綠意盎然;套種的紅線椒給桑園增添出靈動的色彩……“我們通過現代農業(蠶桑)園區建設,帶動群眾大力發展蠶桑產業,努力把朝天加快建成川北規模最大、科技水平最高的全國優質蠶繭基地縣區。”朝天區蠶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。
2013年,朝天區以“轉(斗)-馬(家壩)-文(安)”百里新村建設為載體,啟動萬畝文安現代農業園建設。該農業園以蠶桑為主導,配套發展食用菌栽培、林下套種及林下養雞,并通過大力發展立體循環農業,不斷提高桑蠶生產綜合效益,引領蠶桑產業現代化發展,加快邊遠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步伐。
文安現代農業園核心區全面建成后,有桑總量將達1000萬株以上,標準化蠶房7000平方米,年養蠶量達到2萬張,產繭1.5萬擔以上,林下套種5000畝,實現桑蠶繭及綜合開發利用總產值近1億元,將形成園在村中、村在園中、園村相融的邊遠山區“產村一體”現代農業示范園。
創新機制,多元聯動見效益
“春蠶賣了6000多,夏蠶又養了10張,加上養豬和土雞,今年收入20來萬應該沒問題。”西北鄉龍風村村民盧春壽,在羊木鎮源溪村蠶桑科技示范園承包桑園30多畝,收入可觀。該示范園按照“桑葉養蠶,林下養雞,園中種菜,菜蔬養豬”循環經濟發展模式,在大力發展蠶桑的同時,還養殖擴繁生豬200頭,年育肥豬近1000頭,飼養土雞2000余只,預計年可實現蠶畜禽總產值達180余萬元。
蠶桑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農業,加之朝天自然基礎條件差、機械化水平不高,要想實現突破性發展,創新利益聯結,破解蠶桑產業發展瓶頸是關鍵。近年來,該區積極探索桑樹資源流轉、綜合資源開發利用、風險防控等機制,通過“龍頭企業+專合組織+農戶”等方式,把零星分散、閑置的桑樹資源逐漸向養蠶大戶、家庭農場主聚集,積極鼓勵“桑經”、“桑糧”、“桑禽”立體發展,推廣“桑、蠶、糞、沼、菜”等種養循環模式,實現桑園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。
目前,該區大膽探索家庭農場模式,文安鄉“絲泉家庭農場”模式已初具雛形。該農場采取桑園流轉、小蠶集中共育、集中建標準化養殖房、技術服務上門、收烘蠶繭等方式,帶動農戶由分散經營向集中規模經營轉變,并通過全額收烘農戶蠶繭進行二次返利,讓蠶農實現利益最大化。該農場全面建成后,每年可育小蠶1200張,自養大蠶600張,產鮮繭27噸,年產值可達130余萬元。
拉伸鏈條,科技引領助增收
記者在馬家壩鄉五七村黃照方家采訪時,正巧遇到蠶桑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服務。技術人員叮囑老黃:“夏季雨水多、氣候潮濕,要勤用石灰精粉和漂白粉消毒,雨水桑葉一定要試擦干凈……”
近年來,該區依托蠶業研究所和蠶桑專業合作社,大力推行智能化養蠶機、省力化切桑機等先進設備,并聘請專家開展桑樹管護、省力化養殖技術、蠶病預防防控等技術培訓,今年以來,接受培訓3000余人次,基本實現養蠶大戶全覆蓋。
“我們堅持扶持農民、帶動產業、提升質量、增強競爭的經營理念,大力推廣良桑、良種、良具、良法配套建設,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。”該區三元繭絲綢有限公司負責人還告訴記者,該企業按照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經營模式,在文安、馬家壩、東溪河等鄉鎮建立了生產基地,帶動農戶10000余戶,年產繭總量達2萬擔,養蠶農戶人均蠶桑收入達1500余元。今年,企業可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,產品深受浙江、江蘇、廣西、重慶等地消費者青睞。
蠶桑產業是朝天的傳統優勢產業,也是該區大力發展的五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。近年來,該區加大園區建設步伐,創新利益聯結機制,不斷拉伸產業鏈條,基本形成“桑、蠶、繭、絲”產加銷一條龍,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,有效促進了山區群眾增收致富。
精品園區,示范引領促發展
8月初記者在該區文安鄉現代農業(蠶桑)園區看到:獨具川北民居風格的蠶房掩映在綠樹之間;橫成行、豎成列的桑園綠意盎然;套種的紅線椒給桑園增添出靈動的色彩……“我們通過現代農業(蠶桑)園區建設,帶動群眾大力發展蠶桑產業,努力把朝天加快建成川北規模最大、科技水平最高的全國優質蠶繭基地縣區。”朝天區蠶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。
2013年,朝天區以“轉(斗)-馬(家壩)-文(安)”百里新村建設為載體,啟動萬畝文安現代農業園建設。該農業園以蠶桑為主導,配套發展食用菌栽培、林下套種及林下養雞,并通過大力發展立體循環農業,不斷提高桑蠶生產綜合效益,引領蠶桑產業現代化發展,加快邊遠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步伐。
文安現代農業園核心區全面建成后,有桑總量將達1000萬株以上,標準化蠶房7000平方米,年養蠶量達到2萬張,產繭1.5萬擔以上,林下套種5000畝,實現桑蠶繭及綜合開發利用總產值近1億元,將形成園在村中、村在園中、園村相融的邊遠山區“產村一體”現代農業示范園。
創新機制,多元聯動見效益
“春蠶賣了6000多,夏蠶又養了10張,加上養豬和土雞,今年收入20來萬應該沒問題。”西北鄉龍風村村民盧春壽,在羊木鎮源溪村蠶桑科技示范園承包桑園30多畝,收入可觀。該示范園按照“桑葉養蠶,林下養雞,園中種菜,菜蔬養豬”循環經濟發展模式,在大力發展蠶桑的同時,還養殖擴繁生豬200頭,年育肥豬近1000頭,飼養土雞2000余只,預計年可實現蠶畜禽總產值達180余萬元。
蠶桑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農業,加之朝天自然基礎條件差、機械化水平不高,要想實現突破性發展,創新利益聯結,破解蠶桑產業發展瓶頸是關鍵。近年來,該區積極探索桑樹資源流轉、綜合資源開發利用、風險防控等機制,通過“龍頭企業+專合組織+農戶”等方式,把零星分散、閑置的桑樹資源逐漸向養蠶大戶、家庭農場主聚集,積極鼓勵“桑經”、“桑糧”、“桑禽”立體發展,推廣“桑、蠶、糞、沼、菜”等種養循環模式,實現桑園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。
目前,該區大膽探索家庭農場模式,文安鄉“絲泉家庭農場”模式已初具雛形。該農場采取桑園流轉、小蠶集中共育、集中建標準化養殖房、技術服務上門、收烘蠶繭等方式,帶動農戶由分散經營向集中規模經營轉變,并通過全額收烘農戶蠶繭進行二次返利,讓蠶農實現利益最大化。該農場全面建成后,每年可育小蠶1200張,自養大蠶600張,產鮮繭27噸,年產值可達130余萬元。
拉伸鏈條,科技引領助增收
記者在馬家壩鄉五七村黃照方家采訪時,正巧遇到蠶桑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服務。技術人員叮囑老黃:“夏季雨水多、氣候潮濕,要勤用石灰精粉和漂白粉消毒,雨水桑葉一定要試擦干凈……”
近年來,該區依托蠶業研究所和蠶桑專業合作社,大力推行智能化養蠶機、省力化切桑機等先進設備,并聘請專家開展桑樹管護、省力化養殖技術、蠶病預防防控等技術培訓,今年以來,接受培訓3000余人次,基本實現養蠶大戶全覆蓋。
“我們堅持扶持農民、帶動產業、提升質量、增強競爭的經營理念,大力推廣良桑、良種、良具、良法配套建設,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。”該區三元繭絲綢有限公司負責人還告訴記者,該企業按照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經營模式,在文安、馬家壩、東溪河等鄉鎮建立了生產基地,帶動農戶10000余戶,年產繭總量達2萬擔,養蠶農戶人均蠶桑收入達1500余元。今年,企業可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,產品深受浙江、江蘇、廣西、重慶等地消費者青睞。
回復 259621 到 家紡網 微信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熱點資訊
熱點圖文
蓄勢待發!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開展在即!
盛夏伊始萬物并秀。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將于7月1-3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展為華東地區紡織服裝供應鏈...
文化自信激揚時尚創意,產業互聯聚合集群之力 高陽毛巾榮獲十大時尚引領榜樣殊榮
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、《紡織服裝周刊》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紡織服裝年度精銳榜發布儀式暨2021行業精英論壇上,河北瑞...
守望相助盡責任,intertextile家紡展攜手企業逆向前行
近期,家紡企業陸續復工復產,中國國際家紡展組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企業的復工情況,并與中國家紡協會一起,對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活...
一元開店,店聯盟全新上線
還在店里坐等顧客上門?還在發愁庫存壓力?沒有優質一手貨源?有了店聯盟,以上問題統統幫您解決!店聯盟是什么?店聯盟擁有多種...
家紡市場成交穩中攀升
近期,中國輕紡城傳統市場家紡市場成交局部活躍,滌綸長絲類裝飾面料掛樣品種增加,現貨上市場量局部性有所增加,但部分中小經營...